说起生孩子这件事儿,有个和尚居然比女人还熟悉。
江苏南通有一位名叫道禄的和尚,在过去的六年间,他先后帮助200多位女人生下了200多个孩子。她们中最大的46岁,最小的16岁;有未婚的学生,也有已婚的妇女。
质疑、嘲讽、谩骂……接踵而来。有人调侃他多子多福,有人说他是酒肉和尚。甚至还有人责骂他,出家人不正经,跟多个女人有染。然而,就在大家纷纷谴责他品性不端时,却意外地发现了道禄和尚背后惊人的秘密。
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
道禄和尚俗家名吴兵,1975年出生于南通。出家前是一位老板,开工厂,做外贸生意。可以说挣得盆满钵满,衣食不愁。
用他的话说,“世间男人所经历的,我都经历过。”可这样有钱的生活,他过够了,再加上婚姻也不幸福。总之对于俗世生活,烦了、厌了、倦了……
于是在2010年,他出家了。出家后的日子对他来说,潇洒自在,如倦鸟归林。没有尘世的烦扰,只有放下一切的释然。
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,打破了原有的宁静。
扫地不杀蝼蚁命
在道禄修行时,他也注意到了庙里供奉的牌位中,九成以上都是超度堕胎婴灵的。他也会经常看到很多老人,因为自己曾经打掉孩子而懊悔终生。
有一次,道禄收拾好庭院,和往常一样去关山门,却遇到了一位执意要上山的女子,嘴里说着:“我要去给我的孩子超度”。
原来这位女子当时怀有身孕,准备超度完了去堕胎。佛家认为劝阻堕胎是救人性命,道禄也理所当然的这样做了。
可是女子却绝望地回答:“我不堕胎能怎么办呢?家里不会同意的,我既没有地方去,也没有人可以帮我”。
佛家曾经有这样一句话,扫地不杀蝼蚁命。何况,这还是一个孩子。
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。如果不救她们,受到伤害的人会越来越多。于是道禄在网上公开了自己的联系方式,并留言:“但凡想堕胎的,来找我,我来救助。”
她们唯一的救命稻草
从那以后,道禄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求助信息。最多时,半年内有70多个孕妇找上门来。
有高学历的女白领,有尚未毕业的女大学生,有缄默不语的高龄孕妇她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,不同阶层。
唯一相同的是,她们都是怀着孩子的母亲。在她们身上,都背负着难以言说的故事。对于每一个走投无路的孕妇来说,道禄就是她们唯一的救命稻草。
道禄每天都穿梭在寺庙与医院之间,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,所有的费用都自掏腰包。等到孩子生下后,母亲可以选择带走,或者留在这里。
对于留在这里的孩子,母亲要签一份“全权委托书”,道禄会帮忙代养孩子到18岁,不收取任何费用。当然,母亲有随时有毁约的权利。任何时间,都可以把孩子带走。
道禄最希望的,就是每位母亲都可以把孩子带走。因为,这才是圆满幸福的结局。
“护生小居”里的200多个孩子
随着孩子越来越多,他将原本留给女儿的别墅改造成了救助站。给孕妇和孩子们提供住宿的地方,取名“护生小居”。建立这个救助站,道禄只有一个目的——让孩子活下来。
人来人往的街头,每天都能看到道禄为孩子买奶粉、衣服、零食的身影……即使要忍受路人异样的眼光,可他丝毫不在意。
因为他最在意的是孩子的命。当产房的大门打开,听到一声声有力的啼哭,他觉得一切都值了。
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,他们开始咿呀学语。每当听到孩子们叫自己爸爸的时候,他的心简直都要化了。
有人问他,“小孩喊你爸爸的时候,是什么感受?”
道禄说,“就是自己的孩子啊。”
道禄的事迹一传十、十传百,引来不少电视台前来采访。其中,凤凰台《冷暖人生》专门留了一期给道禄,就叫《冷暖人生·和尚爸爸》。
节目一经播出,“花和尚”和他的200多个孩子,瞬间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“救命”的漫漫长路
可想而知,对于道禄的这种行为,有人赞同,有人反对。有说他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。但也存在一些声音,不断地极力反对。比如,当地的有关部门。
由于道禄的这种行为不符合国家抚养法,导致很多孩子到了上学年纪,还没上户口。
在收养的22个孩子中,有7个出生证上父亲一栏,都写着道禄的名字。其中仅有两个,拥有户口。
对此,政府和道禄都十分头疼。一方面,政府谴责道禄不把法律法规放在眼里。另一方面,道禄期望政府能完善法律和政策,想方设法救助这些被弃养的孩子。
也因此,道禄被原来的寺庙开除,甚至取消了宗教教职人员的资格,没有寺院再敢接收他。
2014年,道禄选择在无人问津的万善寺自立门户。就这样,他开启了“救命”的漫漫长路。
大隐于市,依旧心存善念
有人问:“道禄,你到底图什么?”道禄说:“新生儿的第一声哭声,迎接新生命的喜悦,就是我做所有事情的动力。”也有人问:“你打算做到何时?”道禄笑笑回答:“生命不止,救助不息。”
天天念经的只能叫和尚,救世济人的才能成佛。身为一个佛家人,连慈悲为怀都做不到,又如何令世人信服呢?
道禄虽被开除宗教教职,却从未放弃过救“命”的初衷。不像其他远离尘世、潜心修行的僧人,道禄从来不避世。
其实,人这一辈子,都奔走在修行的路上。
真正的修行不是脱离尘世,远赴深山,而是大隐于市,依旧能心存善念。
正如道禄,用拯救生命,完成他的人生修行,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,渡己又渡人。